香港欖球總會公佈歷來最全面的欖球調查報告

華人參與比例高, 新界人眾多,健康、體魄及友誼為參與主因

24日 11月 2020



香港欖球總會()公佈歷來最全面分析香港欖球界生態的「本地欖球參與度調查報告」。在欖總超級聯賽主要合作伙伴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支持下,是次調查經歷上年多番阻滯下終於完成,亦是歷來對欖球界最全面的數據分析。

 

欖總藉疫情大流行而要休養生息的契機來展開是次調查,調查的目的是更好地量化參與人口,以及更暸解影響球員參與度和留存率的原因。

 

調查結果具啟示性令人鼓舞,亦證明欖總反映廣泛社區和為球員提供了可量化的社交和個人益處。數字上顯示平均參與者華人為主(佔參加人數54%),大部人居於新界區,參與欖球主要原因是健康、體和友誼。

 

欖總主席唐諾生(Patrick Donovan)表示:「我們很感激畢馬威的鼎力支持,還有欖球界的投入參與,讓我們更了解及照顧業界所需。調查結果既驚且喜,這些是我們加倍努力向全港推廣欖球價值的重要資產。」

 

「今次調查並非紙上談兵,我們希望更深入了解參加和持續參與欖球的原動力。畢馬威的專長幫助我們找出一些需要正視和解決的領域及問題,還找出正浮現和逐漸成型的隱憂,來為未來好好籌謀。」

 

本地欖球歷來最大型調查

今次調查成功訪問了來自98個持份者團體和10個工作坊逾12,500名人士,受訪者牽涉層面廣而深,超過 73% 為成人欖球員、逾40% 青年球員和30% 小型欖球家庭參與。

 

畢馬威中國香港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詹美臣:「畢馬威很榮幸能協助欖總完成這歷來最大型欖球調查。畢馬威一直以來擁抱欖球的共同價值觀。這調查的反應熱烈,我們與欖總已將這些具意義的調查結果化為實際行動。畢馬威期待今年「畢馬威女子欖球超級聯賽」的伙伴合作不停步。」

香港欖球界的11,026440歲以上成員橫跨小型欖球、青少年、學界、大專和成人組,是僅次於籃球和足球全港參與人數第3多的團體運動。小型和初階欖球有逾6,000參加者,佔了大部份參與人口。

 

本地欖球參與者來自五四海,每星期都有51個不同國藉的人士參與其中,而當中大部份是華人。

 

女子欖球成増長動力

調查結果揭示了女子欖球潛力無限,亦是本地欖球增長最快的範圍之一。女子球員佔整體人數28% 參加成人組的達45%,而香港總人口中 53%為女性。

雖然女子小型欖球是混合性別和以非接觸式為主,而青少年組別的女性少於25% 欖總女子欖球董事兼畢馬威中國全球房地產和建築行業總監簡家琪認為女子欖球前途一片光明。

 

她說:「女性參加人數增長迅速,香港隊在2017年首次晉身『世界盃』決賽週大大提昇了女子欖球的知名度。過去幾季的成人組別女性人數也錄得增長,亦為廣泛女性運動界帶來標誌性影響。除著投放更多針對性資源,我們相信女子欖球參與度在未來幾季將有可觀增幅。」

 

女子大專欖球界人數有34%增長,這仍有很多增長空間,並證實年女性青少年參與運動有很多益處,大量研究亦指出參與運動的女性有更強的自尊和自信、更高的升學率率和更低的意外懷孕率。

 

調查結果有助欖總應對全球欖球人數下降的趨勢、了解阻礙本地欖球入門和流失的原因。

這調查還找出流失因素、由小型欖球進階至青少年組及成人組的高流失期 8歲以下組別的流失率達45% 61%12歲以下組別參加者未有繼續參加青少年或學界欖球。

 

傾向選擇業餘欖球屬人之常情,數據亦指出19歲以下組別進階至成人組是關鍵期,當中60%的球員未有再進一步參與成人欖球,這是欖總符合國際欖球理事會和奧運的代表隊資格要求的迫切問題。

 

 

欖總早已著手解決這問題。青訓計劃和開拓更多引入符合港隊資格人才的渠道已初見成效,一班19歲以下代表拔尖至成人組甚至大港隊,如蔡健燊、郭柏雅、艾迪亞(Paul Altier)、史圖戴爾(Hugo Stiles)、馬克高貝治(Mark Coebergh)、靴貝特(Liam Herbert) 和丹馬克(Max Denmark)等。

 

這成效顯著的針對性措施供日後類似的政策借鏡。欖總有望從這獲畢馬威和各層面受訪者大力支持的全面性調查中,構建出全球欖球人數下滑問題的對策。

 

參與動力

成功關鍵在於巧妙地利用每個層面的參與因素。這調查指出入門各賽事或年齡組別的主要原因,部份答案令人鼓舞、具啟發性和回響 追求和改善健康及體魄是最大原因,交朋結友和欖球價值也為欖球運動帶來新血。

 

欖總所預計的流失原因與調查結果不謀而合。從小型欖球至大專欖球,專注學業和工作往往是離開欖球的主因,學生海外升學(19歲組別留存)對青少年組影響甚大。

 

受傷風險和體魄要求也是成人球員退役的原因,亦很多人在31歲以後因家庭和工作關係而離欖球而去。

 

調查也反映外藉人士與本地華人參加原因的差異。本地華人以挑戰自己為主,大專界的主因是嘗試新挑戰,年青華人參與者也有近似傾向,當中受訪者華人和外藉人士以此為主因的比例分別是80% 52% 89% 的受訪成年女性球員中也有類似的原因,反而受訪成年男性球員只有56% 因此而坐言起行。

 

這些因素鞏固了欖球運動對自身和廣大社區的正面影響。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